广州蓝皮书:破解发展空间难题,企业应转变为附加值利益导向
2023年8月30日,广州大学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广州蓝皮书:2023年中国广州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简称“蓝皮书”)。2022年,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多重超预期因素频繁冲击社会经济发展,广州交出了超2.88万亿元GDP的经济成绩单,被重庆以微弱的优势赶超。
广州大学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广州蓝皮书:2023年中国广州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3年,广州经济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危机与先机同在的局面。对此,蓝皮书建议,广州守住制造业立市“底线”,以产业升级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强化体制机制改革,率先跨越“中等技术陷阱”,真正实现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转换。
广州应守住制造业立市“底线”
以产业升级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受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滑、疫情影响部分项目施工进度等因素影响,2022年广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承压下行,全市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下降2%,比前三季度回落2.2个百分点。
从投资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较上年下降1.5%,但工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仍保持较高水平,为12.6%,其中制造业投资稳定发力,较上年增长超20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表现尤为亮眼,投资额较上年增长48.2%,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40.2%。
近年来,广州企业普遍面临发展空间难题。一方面是需求减少,尤其是这几年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的内外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是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生产制造基地的兴起,使广州相当一部分企业面临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双重缩减”的挑战。
蓝皮书指出,要破解这一困境,关键要转变思维,由“规模利益导向”转变为“附加值利益导向”。未来广州只有在品牌化经济、标杆/标准化经济、文化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伸长触角,才能改变产业“大而不强”的局面。
其次,广州要坚守“制造业立市”底线。目前,广州第三产业占比超70%,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尽管纳统困难,但实际上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一样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广州制造业升级的优势。目前,广州打造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1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已经十分明确,正通过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蓝皮书指出,广州还应该继续推动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从全国范围看,广州制造业的高端制造能力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以新型显示产业为例,全球近一半的大尺寸OLED电视面板出自广州工厂。然而若“按亩产论英雄”,广州的土地产出效益还不到深圳的1/4。
因此蓝皮书建议,广州的制造业更应该努力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上争上游,既拼投资,更拼创新;既拼规模,更拼效益;既拼成本,更拼质量。同时,广州致力推动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相结合,在加快自身产业升级的同时把握好2022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落地实施的机遇,引导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序向国内西部地区和东南亚等其他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与这些国家和地区深化分工合作,达到供应链共赢的效果。
广州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必须首先跨越“中等技术陷阱”
随着“制造业立市”的提出,广州工业结构高端化趋势明显。2022年,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达3167.5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至61.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形成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现代都市消费工业等产值超1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蓝皮书进一步指出,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广州应强化体制机制改革,率先跨越“中等技术陷阱”,真正实现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转换,由资源禀赋驱动的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转变。
蓝皮书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市场化改革。首先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政府职能部门的重心应向提高中长期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强化公共服务“软基建”、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等方面倾斜。
近年来,广州在硬基建上投入力度很大,包括5G、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等新基建已相对成熟和完善,硬基建的发展水平已处于全国前列。此外,广州还应重视教育、医疗、公共住房、社会保障等“软基建”建设,这既是保证社会平稳运行的重要机制,也是促进社会正义和公平,营造和谐美好的创新环境的重要手段。
其次,还应进一步深化行政机构改革,提升行政效率。强化市级统筹,让“放权强区”服务于激发基层动力,而非转化为规划碎片化、招商引资恶性竞争等行为。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