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7亿美元参股小鹏!这两家汽车零部件公司已进入小鹏供应链,上半年净利均预计翻倍(附2股)
小鹏汽车相关重磅利好消息传来,多地资本市场汽车板块迎来狂欢!
7月26日,大众汽车宣布和小鹏汽车达成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并以7亿美元参股小鹏汽车,在交易完成后持有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并获得一个小鹏董事会观察员席位。这也是跨国车企首次对国内造车新势力进行增资。
受此消息刺激,截至7月27日收盘,A股市场汽车零部件、汽车服务等板块逆势上涨,其中小鹏汽车概念、汽车热管理、胎压监测概念纷纷高开,多只个股涨停。Wind金融终端显示,汽车零部件指数27日收涨1.72%,超七成个股上涨。
(图源:Wind)
【资料图】
港股方面,截至收盘,恒生科技涨近3%,小鹏汽车大幅领涨,早间高开近15%,随后迅速扩大涨幅至近30%,27日收盘涨超33%。“蔚小理”其他车企受到催动也普遍上攻,截至收盘,蔚来-W涨超13%,理想汽车-W涨超2%。
海外方面,7月26日隔夜美股市场,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涨2.82%,小鹏汽车领跑市场涨26.69%,创近一年来新高,市值飙升至168亿美元;蔚来涨超10%,理想汽车涨超3%。
消息面上,7月以来,智能驾驶、新能源车相关政策频频出台:
7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的通知。通知提出,第一阶段到2025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组合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通用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第二阶段到2030年,全面形成能够支撑实现单车智能和网联赋能协同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7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优化汽车购买使用管理制度和市场环境,更大力度促进新能源汽车持续健康发展。若干措施提出,鼓励限购地区尽早下达全年购车指标,实施城区、郊区指标差异化政策,因地制宜增加年度购车指标投放;加快换电模式推广应用,积极开展公共领域车辆换电模式试点,支持城市公交场站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汽车消费信贷支持;支持保险公司开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保险等创新产品。
7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计划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不断完善回收利用体系。
平安证券指出,此次大众集团增资入股小鹏汽车并与小鹏、上汽达成战略合作是我国汽车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中国汽车工业从过去的”以市场换技术”演变为“以技术换市场”,中国车企也将从过去的技术输入方转变成技术输出方,看好自主品牌车企在智能新能源车时代的崛起机遇。
1,建议关注受益于汽车智能化发展的零部件供应商。
2,同时考虑到2023年中外新能源龙头车企表现及战略,15-20万元插混车竞争格局相对更友好,看好新车型产品力与渠道变革两手都硬的车企。
个股上,南财研选从小鹏汽车概念中筛选出中报业绩预增、机构最新研报有覆盖的2只个股,这两家公司上半年业绩预计实现高速增长,预计2023年这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均同比增长近100%。
保隆科技: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近172%-204%!国内胎压监测行业龙头,2022年11月曾自称市占率国内第一、世界第三,今年空悬业务在手订单金额预计超100亿元,车用传感器有望创新业绩点。
亚太股份: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02.53%-127.45%!国内制动器行业龙头,线控制动市场充分受益于新能源智能驾驶,有望实现相关产品的国产创新,转型制动系统全产品供应商有效提升单车配套价值。
一、保隆科技(603197.SH)
(1)近期行情
Wind金融终端显示,截至27日收盘,保隆科技涨3.41%,股价报收56.10元。公司股价自3月30日盘中创下今年以来最低后一路震荡上涨,区间涨幅近47%。
(图源:Wind)
公司是汽车制造业起家,目前向汽车智能化与轻量化方向发展。主营产品包括气门嘴、平衡块、智能空气悬架等橡胶金属部件;排气系统管件、汽车结构件和EGR 管件等汽车金属管件;汽车胎压监测系统、汽车传感器、基于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等技术的汽车驾驶辅助系统等汽车电子产品。
7月15日,保隆科技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1.9亿元,同比增长近172%-204%。公司披露半年度业绩预告后,已有包括中信证券在内的15家机构发布相关研报。
据公告,报告期内,公司业绩预增原因主要系:上半年基数相对较低;本期成熟业务进一步获取市场份额,新业务快速成长,公司上半年业绩呈现较大幅度增长。
(2)投资要点(西南证券、开源证券、招商证券)
① 巩固传统优势业务,持续创造利润
作为国家强制安装件,TPMS(胎压监测系统)市场需求稳定。据《乘用车轮胎气压监测系统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26149),自2021年1月1日起,国内所有在产乘用车开始实施强制安装TPMS要求。
公司TPMS客户资源丰富,覆盖多家自主、外资整车企业。据公司官网披露,公司已进入奥迪、宝马、比亚迪、上汽通用等车企供应体系。并据公司公告,公司已取得小鹏电动车、威马电动车等车型的TPMS定点。
公司是TPMS行业龙头,业务创收能力稳定。2022年11月8日,公司在投资者平台上表示,公司TPMS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三。据公司2022年年报,公司TPMS业务营收14.8亿元,同比增长10.9%。
(图源:招商证券)
② 空气悬架业务发展迅速,在手订单充足
空悬系统主要用于控制车身底盘高度、车身倾斜度和减振阻尼系数等,能显著提升驾驶体验,增加乘坐舒适性,提高汽车底盘智能化水平。
公司布局空悬业务多年,2022年相关业务步入发展快车道。据公司2022年年报,公司空悬业务实现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368.4%,其中乘用车空气弹簧产品出货量超4.6万台套。
公司空悬系统在手订单充足。6月5日,公司在投资者平台上表示,乘用车空悬产品已获得“蔚小理”等10多家客户的产品定点,目前已经实现8个车型项目量产,今年预计还有近20个车型项目陆续量产。招商证券测算,公司在手订单金额预计超100亿元。
随着订单不断释放,公司积极加码产能。据公司5月16日公告,拟发行可转债募资不超过14.32亿元,其中10.35亿元用于空气悬架系统智能制造扩能项目。
(图源:招商证券)
③ 布局智能化业务,车用传感器创业绩新增长点
公司车用传感器业务助力业绩增长。据公司2022年年报,公司传感器销售1759万只,同比增长95.8%,创造营收3.7亿元,同比增长101%,拥有包括压力、光学、位置、速度、加速器、电流六大类传感器。
此外,公司积极扩充产能,进一步扩大传感器业务全球布局。澎湃新闻报道称,今年4月公司在匈牙利落成的新产业园成为公司面向欧洲车企的传感器生产基地。公司内部人员预计到2027年,保隆科技传感器将实现年产销1亿只。
业绩预测:
西南证券预计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61.21/82.82/101.92亿元,同比增长28.13%/35.29%/23.07%;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6/5.71/7.37亿元,同比增长98.97%/34.23%/28.99%。
(图源:西南证券)
西南证券还提示了原材料供应波动、汇率波动、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等风险因素。
二、亚太股份(002284.SZ)
(1)近期行情
Wind金融终端显示,截至27日收盘,亚太股份今年以来涨超41%。尤其自6月以来获益于所在板块行情,6月至今已上涨近25%。
(图源:Wind)
公司是国内汽车零部件制动器行业龙头,主营汽车基础制动系统、汽车底盘电子智能控制系统、轮毂电机以及线控底盘的开发、生产、销售。
7月7日,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3上半年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6500万元-7300万元,同比增长102.53%-127.45%。
据公告,报告期内业绩增长主要原因为受益于国内经济向好及海外市场需求提升,产品销量实现较好增长、产品毛利率同比提升。
(2)投资要点(国联证券、东吴证券、民生证券)
① 汽车智能化趋势打开线控制动市场空间,公司产品屡获定点
线控制动是智能驾驶的必备装置,未来空间广阔。根据观研报告网数据,2021年国内乘用车前装线控制动系统搭载率为15.04%,2022年提升至24.95%。民生证券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进一步聚焦智能化,线控制动出货量有望跟随新能源汽车保持高速增长。
公司相关产品受市场认可,产品屡获企业定点。据公司公告,2023年上半年公司分别获得国外某整车企业新能源汽车平台One Box线控制动产品定点及东风乘用车P57项目One Box定点。
民生证券认为,公司作为少数一批实现线控制动产品量产的国产制动厂商,有望抓住行业机遇实现One Box线控制动产品国产创新,开启公司第二成长曲线。
② 拓展客户配套价值,单车配套价值提升
公司从单一制动产品供应商逐步转型为制动系统全产品供应商,单车配套价值大幅提升。
客户层面,公司7月11日发布公告,在汽车轻量化系统部件材料领域,应用终端包含理想、比亚迪、蔚来、小鹏、丰田、奔驰、宝马、大众等车企,是国内汽车轻量化系统部件铝材重要供应商。4月18日发布公告,公司被定为两款车型制动钳总成供应商,生命周期销售金额约4.45亿元。
业绩预测:
国联证券预计2023-2025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42/62.10/74.24亿元,同比增长34.44%/23.18%/19.56%,归母净利润1.41/2.54/3.73亿元,同比增长108.09%/79.80%/46.70%,分别对应55.2/30.7/20.9倍PE。
(图源:国联证券)
国联证券还提示了汽车销量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上行风险、线控制动产品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新产品及客户开拓不及预期等风险因素。
(本文内容来自持牌证券机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亦不代表平台观点,请投资人独立判断和决策。)